当前位置: 首页 > 表彰先进 > 正文

经济管理学院“教书育人”标兵何忠伟同志先进事迹

【发布人:数据迁移用户 发布日期:2010-11-25 14:23:27 】

育人为本 身体力行

经济管理学院“教书育人”标兵何忠伟同志先进事迹

何忠伟,中共党员,管理学博士,经济学博士后,现为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、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、北京市精品课程负责人、北京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。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教学与科研,为本科生讲授微观经济学、宏观经济学、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、发展经济学、货币银行学等课程,为研究生讲授中级宏观经济学、经济学研究方法、果品产业经济学等课程,主要研究方向为都市型现代农业、农业技术经济。兼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、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农业专业委员会专家、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高级会员、北京农学会理事(青年部主任)、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理事。

一、解放育人思想,长于学习

何忠伟同志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,在教育岗位辛勤耕耘至今,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践行科学发展观。政治思想觉悟高,为人正派,作风朴实,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,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把教书育人贯穿在工作中,不计个人得失,模范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,为人师表,热爱教育事业,注重学习,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,努力做好本职工作,和学院师生一道努力建设“和谐经管”。

二、实施育人行动,贵在落实

何忠伟同志以学生为本,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,给学生以理解和信任,欣赏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。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,了解他们的学习、生活、思想等情况,成为许多学生的良师益友。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盲目、自主意识不强等问题,在专业教育和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给予学生引导和指导,赢得了广大学生的信任、尊敬和爱戴。在历次教学测评中,学生都给予其较好的评价,平均打分为4.9分,并多次得到学校督导组的表扬。

同时,何忠伟同志注重教研一体化。“教而不研则浅,研而不教则空”。教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,就是按照规律、按照理论实施的过程;研究的过程就是教的过程,就是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,就是验证教研效能的过程,就是完善并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。因此,在教学实践中敢于尝试,勇于进取,积极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先后获得北京市2005~2008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第4),市级三等奖2项(分别为第1、第4),北京农学院2005~2008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(第1)、二等奖1项(第2);主编或参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“十一五”规划教材6部,发表教改论文8篇;作为农林经管理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成功申报了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。主讲的《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。作为北京市特色专业——农林经济管理的负责人积极申报国家级特色专业,负责实施的“特色农经行动计划”,取得了良好效果,获得了“2009年度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成果”。

三、提高育人能力,好在坚持

何忠伟同志正确地认识了教学、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的辩证关系,把三者融入到“人才培养”这一中心任务之中,把做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推进教学改革、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,始终注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,培育学生创新意识。把学生引入科研课题之中,近两年先后组织学生100人次开展社会调查,撰写调研报告13份,有2人分别获得挑战杯二等奖、三等奖,指导研究生郭君平同学撰写的调研报告获得“2009年度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成果”奖。

同时,何忠伟同志注重团队育人,以重点建设学科和特色专业为依托组建团队,以课程建设和项目研究为纽带,团结协作,合理分工,培育青年教师,利用自身的科研经费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发表学术论文,团队中现有2位青年教师获得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,4位青年教师考上博士,其中2人已获得博士学位,每位青年教师都有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,并鼓励青年教师吸纳学生参与课题研究,团队现在上下齐心,形成一个良性育人机制。

此外,在科研与社会服务过程中,自身的科研能力也得以提高。先后在各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4篇,其中核心期刊14篇,出版专著6部;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、教育部重点项目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,农业部软科学基金项目及北京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各级课题10多项,科研经费达到60万元,其主持的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是我校的首次突破,其主持的“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与体系研究”荣获“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”也是我校的首次突破。先后为郊区乡镇和涉农企业咨询100多次,为10个村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。尤其是2009年暑假承担“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研究”调研任务,在时间紧、任务重的情况下,及时组建团队,深入7个山区县,历时2个月,摸清北京沟域情况,4公里以上沟域达2239条,提出沟域经济发展的建议,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可,为学校赢得了荣誉。

四、根植育人情怀,在于用心

何忠伟同志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关爱学生、尊重学生,注重对学生思想、学习、生活的全面引导。2008年何忠伟同志主动担任了农林经管理专业两个新生班班主任。他认为作为班主任,懂得感恩必须具备爱心,耐心和进取心。要有博大的爱心,不但要传授他们知识,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;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,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。要有足够的耐心。一个班级的学生既有学习能力较强的,也有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,而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成员——班主任,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。要善于发现、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,哪怕是偶然一瞬闪光点,也要大力表扬鼓励。他经常自己开车带着班干部走访学生家庭,走进他们的生活空间,化解心中的困惑,做他们的朋友。要有一颗进取心。他经常用身边的优秀事迹去激励学生,要他们树立远大理想,不断努力进取。两年来,两个班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,其中2008级农经2班被评为学校先进班集体,2008级农经1班被评为学院优秀班集体。同时,两年来他指导了14名本科毕业生,其中4人的毕业论文评为优秀,4人获得市级优秀毕业生称号,3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。签约率、就业率均为100%,2010年,被评为“北京农学院就业工作先进个人”。目前指导4名研究生,他们都进入了科研团队,承担了部分研究任务,已发表论文5篇,撰写调研报告3份,参编2本书籍。

五、改善育人环境,重在服务

为了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教风,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。何忠伟同志在学院大力推进管理科学化、制度化建设,增强服务意识、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。以学科平台建设为抓手,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,加快学院基本设施建设、师资队伍建设、学科专业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的步伐。制定了学院各项工作的折子工程,发布了《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制度汇编》、修订了《经管学院廉政制度汇编》,制定了经管学院绩效工资实施方案(草稿)、经管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出版资助办法、经管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管理办法等。尤其是制订就业奖励机制,不断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率。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成为经济管理学院的各项工作不断上台阶、上水平的重要保障,较好地推动经管学院各项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。

六、搭建育人平台,谋于未来

围绕学院中心工作,紧紧抓住学科和专业建设不放松,为教书育人创造更大的平台。作为学科和专业的带头人,顾全局,抓大事,积极抓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,2008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,2010年获得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点,2008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。研究生规模由最初的2名学生增加到目前的64名,为研究生开设了“经管论坛”,目前已有84位专家学者应邀讲学,开阔了他们的视野,改善了知识结构,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。在研究生教育中实施“创新农经行动计划”,支持所有研究生深入京郊调研,锻炼他们的组织和协作能力,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。为本科生开设“经管名师讲坛”,目前已有45位校外名师登上讲坛,在本科生中实施“特色农经行动计划”,培育他们学农、爱农、服务于农的情怀,增强他们对“三农”的认识。注重实践性教学,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,筹建了“金融期货模拟实验室”、建成“现代服务业综合实训平台”、“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平台”、“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平台”,购买相关软件30多个,为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奠定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。注重校外育人基地建设,他亲自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3个,其中2个被评为校级优秀基地,吸纳实习学生达500人次。注重创业平台建设,先后组织老师,联合企业,开办了“兴业杯”股票模拟大赛、“ERP”企业模拟对抗赛、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等,丰富学生创业氛围,培育了学生的创业能力。

同时积极构建师资培养机制,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。通过“经管论坛”、“经管名师讲坛”、国内外进修培训,尤其是科研创新团队、教学团队的建设较好地优化了学院师资结构。通过主办“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”、“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讨会”和“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研究研讨会”,提高了学院的学术社会影响力。

何忠伟同志始终把“育人”作为自己的天职,为育天下英才而不断追求,不断迎接挑战,走向未来。